近日,我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杨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 13.4,中科院一区TOP)上发表了题为《In situ synthesis of Ni-PANI@CNTs as mult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energy-ef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formaldehyde wastewater degradation》的研究论文,在电催化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科研成果。理学院教师宋振兴为通讯作者。天津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杨玥,2022年进入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攻读化学硕士学位,导师为宋振兴,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纳米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物的开发与应用。该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展现出优秀的探索精神。创新性地开展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项目研究。近三年已发表学术论文六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该课题报道了一种在不锈钢衬底上原位合成碳纳米管的受控策略,并在电流密度为 10 A/dm的电沉积条件下获得直径均匀、球形对称性的镍纳米颗粒。掺入聚苯胺后得到的 Ni-PANI@CNTs 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对基材的附着力和多功能电催化性能。在1 M NaOH电解质中,该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析氢反应(HER)及甲醛氧化反应(FOR)。纳米镍颗粒和聚苯胺的协同作用使材料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质子导电性和氧化还原性能,显著提高了催化活性。因此,使用Ni-PANI@CNTs 作为阳极得到一种有效且的电解节能制氢工艺,同时还可以实现含甲醛(HCHO)废水的氧化降解。本课题工作为合成多功能电催化剂提供了一种可控的方法,并实现了甲醛废水的电催化降解和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