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理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师生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发展要求,勠力同心、奋楫笃行,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学院实际,扎实在由纯基础课教学单位向基础研究型学院的转型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初步完成转型布局,在各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一、始终坚持筑牢党建根基,学院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五年来,学院党委坚持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以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廉政建设为重点,扎实筑牢党建根基,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务实开展双融双促。面对学院转型发展的历史课题,立足实际、务求实效,突出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全面推动顶层设计,初步确定建设“特色鲜明、作用明显、充满活力、平安幸福”的基础研究性学院建设目标,深入开展党建引领筑基等“八项行动”,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考核办法等为核心体制机制,推动了学院文化发展,优化了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五年来,多个集体和个人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1个支部入选学校“双带头人强国行”计划,1个支部通过首批样板支部建设验收并获得优秀,1个支部入围第二批样板支部建设名单,获教工组廉洁文化作品奖3项。




二、持续强化学生思想引领,三全育人格局更加健全
五年来,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推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认真完成推优入党,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活动、实习实践等百余场,不断夯实基层团组织建设,学社衔接率保持100%;积极培养发掘优秀学生,共计10余名学生分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天津市优秀学生、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天津市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多个支部获校“五四红旗团支部”等,2名学生入选校“青马工程”学员,学院获“优秀征兵单位”等;以渤海风学术文化季、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月等系列活动为抓手,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活动40余场,营造良好学术文化氛围,学风建设成效凸显,2名研究生国际顶级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建立四级就业包联体系,大力开展访企拓岗,多渠道促就业,保持学生就业率100%;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学生思想保持稳定。



三、不断夯实教学科研水平,竞赛奖项取得更多突破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深度融合。五年来,学院共获批天津市一流课程4门,建设知识图谱1项,开设5门个性培养及创新拓展课程,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5项;数十位教师及团队分获天津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市级一等奖、市青教赛一等奖、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决赛一等奖等荣誉;指导学生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入围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等各类学科竞赛省部级以上奖励500余项;出版高等数学(理工类)、高等数学(经济类)、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教材5部,增开物理开放实验、数学实验课程2门。
五年来学院科研能力和规模大踏步发展,已签订横向科研合同总金额超千万,合同金额50万以上横向项目12项,合同金额100万以上横向项目4项。年到账科研经费由最初的寥寥无几,2022年82万,2023年超213万,到2024年的464.68万元,实现了几乎年年翻倍增长。近五年学院教师发表论文152篇,其中SCI论文86篇,申请专利32项。2024年1名教师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双榜单。


四、稳步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五年来,学院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以高水平师资、一流课程及学科建设为重点,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跨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水平,为各专业学科提供良好的基础课教学和基础研究,实现“基础教学质量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有效支撑学科发展,培育新的交叉学科增长点”的学院目标。顺利通过化学一级学科学位点专项合格评估,积极推进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完成《申请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简况表》的初稿。组建基于跨学科的科研团队8支,加强了与学校重点学科的合作。各科研团队访企和开展学术交流百余次;完成了超长期国债项目9台套、789万元仪器采购招投标任务等,进一步提升了科研平台水平,为化学博士点的申报奠定了一定基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理学院过去的五年成果丰硕,未来更需锚定目标,团结一心,奋力前行。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推进“先锋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后,理学院党委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践行“厚植基础、承德载学、尚理培优”的院训精神,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推动学院在党的建设、教育教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合作交流、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以实干实绩全方位助力学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